加强新文科生态治理彰显学科力量–新文科生态治理的SEEDS-5C模式探索

加强新文科生态治理,彰显学科力量–新文科生态治理的SEEDS-5C模式探索

摘要:新技术给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相对滞后,新技术、新方法的融入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学科话语体系原创性不足,教材内容的证据意识和方法意识不强,学科内外耦合动力机制没有形成。为了增强知识生产活力、彰显学术力量、提高育人质量,需要结合新技术语境,从学科使命、人类命运、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战略高度出发,加强新文科建设,形成生态治理的SEEDS-5C模式。

2017年5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线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大学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这标志着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全面展开。

我国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经历了恢复重建和学习借鉴两个阶段。新文科建设旨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好地自主发展。目前新文科建设仍然面临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如学科话语体系原创性不足、教材内容的证据意识和方法意识不强、学科内外耦合动力机制没有形成、对新技术的融入缺少理性评估和系统性规划等,这会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缺少生机活力、学术力量不够彰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给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以及学术传播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学科建设需要审慎地反映这些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并从人类命运、学科使命、社会需求、国家战略高度探索生态治理模式。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探索,提炼出新文科生态治理的SEEDS-5C模式,即:深化理论研究(Study)、加强循证实践(Evidenced)、强化学科生态评估(Evaluation) 、加强资源开发(Development)、促进知识系统化(Systematization)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提升创造力(Creativity)、提供咨询服务(Consulting)、加强与共同体的沟通交流(Community)、形成合作共进学科文化(Culture)。

基于文献研究、教材文本研究和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新文科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困境。

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经历了恢复重建、学习借鉴两个阶段,目前正向自主发展阶段迈进。中国老一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学科本土化建设方面起到了榜样作用,诸如以潘光旦、林耀华、霍同祖、费孝通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社会学家,“在社会学作为完整的学问形态传入中国的时候,以整全性的问题意识和深切的历史视角开启了以‘古今之变’为内在主题的社会学研究,在长时间的研究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传统”[18]。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国内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学习借鉴和引进外域知识比较多,加上科研评价重视教师的论文发表而忽视了科研向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化,导致学科话语体系原创性不足、理论凝练度不高。

心理学在其发展初期主要参照苏联和美国的心理学理论及方法体系,忽视了本土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心理学的影响。这导致了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特点的理解不足,无法充分解释和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现象和问题,也影响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限制了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中国大学本土化心理学学科体系在心理测量、诊断和干预等方面可能存在文化适应性不足的问题。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需要根据中国文化背景进行修正和调试,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需求。王广新指出,“由于中国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尚不成熟,它并未形成明确的方法体系,也不存在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目前实证研究只能是检验外来的理论”[19]。乐国安等指出,“从事实证研究的心理学家要注重从自己大量的实际研究成果中通过理论思维,得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不要局限于对西方心理学的已有研究理论的介绍和浅层次的分析、评价,而要在掌握国外、国内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出对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独到见解”[20]。

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国内外大学文科教材文本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大学文科本土教材在方法和证据意识方面存在不足。教材中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案例比较少,对于理论的提出过程不够重视,特别是典型科学研究过程性材料不足。中国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向教材转化严重不足,教材中的实验和数据更多是采用国外经典实验,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没能及时提炼融入教材中。某些教材过于侧重于概念的罗列,而缺乏基于分析哲学对概念进行的历史梳理,也缺少对本土学者实证研究成果和切实可行的实际应用案例的引入。同时,“很多教材编写时不同章节由不同的人去写,缺乏统一认识和体例要求,线]。

当前我国课程研究也同样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许多课程理论研究成果在指导实践中显得苍白无力。“文献发现,课程领域的实证研究论文数量总体较少,并且缺乏基于深入实践调查的实证研究。”[23]邱均平等指出,由于监督体系的功能没有真正发挥以及评价组织者的行为不太规范,容易集“裁判员、运动员、管理员”三种身份于一体,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成果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24]这也是导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原创性成果不多的重要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以及人文与自然科学间的知识呈现出相互融合趋势。例如,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渗透到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律等学科知识中;数据科学也向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中渗透。以往我们大学的学科划分较为严格,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相对独立,跨学科有机融合不足,大学教材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划分为孤立的章节或主题,缺乏知识的内在整合、融通和与时俱进。这种学科隔离可能导致学术研究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

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开放,一些学科在吸收其他领域知识的同时也消解了自身的学科边界,具体表现为教材内容不够精练、概念混乱、逻辑不够严谨、知识演化逻辑不够明晰,重发散、轻凝练,不利于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一些学科盲目采用各种新方法,而没有考虑到学科适切性和有效性,导致学科知识体系偏离正轨,逐渐失去学科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特色。正如数字社会学学者Noortje Marres所言,数字方法、数据和技术在研究社会现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数字社会学只是为社会学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视角,而不是社会学的全部。就像环境是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但在社会学研究中并不是所有主题都要关注环境变量一样。[25]

我国大学新文科生态治理在保留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点和合理概念体系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语境,加强学科知识创新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变革,将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渗透到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激发知识活力,提质增效,彰显学科责任和学科力量。新文科生态治理可以通过构建SEEDS-5C模式实现。

从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关注了学科间知识演化规律,以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科服务—评估改进之间的融合,但对学科内部理论—实践—方法之间的有机融合关注不足。

首先,新文科建设要重视对已有知识的价值基础、理论基础、逻辑体系以及具体证据进行深入研究,反对错综复杂、模棱两可,甚至是前后矛盾的观点,讲求思想的一致性、证据的确凿性,并且教材内容有利于学习者形成历史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在掌握学科精神之魂和核心概念体系的同时学会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问题意识与方法框架、文化自觉是人文社科理论创新的关键。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理念,蕴藏着推动社会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尚未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而“深入发掘中国社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实践中探索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中国学术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学者对国际社会学可能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26]

其次,新文科建设要提高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的理性水平,助力创新。例如,利用文献计量可以有效地描绘知识演化的内外逻辑、关键节点、生成点以及知识扩散的时间与空间耦合图景,从中发现漏洞和创新契机,淘汰落后知识,及时吸收新知识。基于对学术史的梳理明晰知识发生的动力机制、方法论、典型事件、案例、实验等,学生能够在对已有学科体系、研究方法通透把握的基础上,检验和重组知识体系,补充新的案例,拓展实践环节,应用、检验和创新理论。

最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材建设要善于提炼各种精致实用的理论模型,形成结构化思维,方便学习和创新应用。例如,心理学中的理性情绪疗法(ABC模型)、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简称SOI模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倒U型曲线关系模型、福格行为模型(B=MAT)、大五人格模型(简称OCEAN模型)、八通道心流体验模式(高挑战、高技能区最适合心流体验)、三纬度六因素归因模型、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儿童发展生态系统模型、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六维模型、霍兰德(Holland)六边形人格模型等,这些模型不仅为问题分析提供了结构框架,而且有利于对原理的深入理解。

循证实践观点认为,职业实践应基于科学证据,目标是把决策的基础从单纯凭借传统、直觉和非系统性的经验转移到基于扎实的科学研究中,用更有效的实践来取代不合理或过时的实践。循证实践模式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医学领域从经验观察、理论思辨的方式,转变为以使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回归分析、判别分析等实证方法为主的研究方式;心理学使用从生理学、物理学、医学借鉴过来的实验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临床研究法等实证方法;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也应用实验法、调查法、统计法等实证研究方法,来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行为,回答“是什么”“能不能做到”之类问题以及“实然”而非“应然”状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对多个变量的相互作用来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常用于评估教育干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面板数据分析(通过对同一群体的数据进行多次采样,以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常用于评估学生学习轨迹的变化情况)、随机效应模型(通过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评估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常用于评估教师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因子分析(通过对多个变量进行数学建模,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常用于研究学生学习特征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等,这些方法对于文科知识体系创新和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

不同学科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范式进行循证实践。例如,计量经济学需要采用经济计量方法,通过建立模型、估计参数、验证模型和使用模型,更好地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预测评估经济结构、问题及趋势,评估经济政策。微观经济学要加强大数据预测分析、数字建模等方法的融入,重视语境性,加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模型、方法的创新。理论—方法—实践之间要相互适应,具体表现为经济学思想、大数据技术、经济数学方法、经济曲线与中国经济案例、实践相交融,形成新的学科生态,彰显学科活力和功能。

一般意义上的循证实践,诸如基于调查、实验、学习元分析等的循证教育应用比较广泛。基于大数据的循证教育实践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精准化和实效性,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反馈和评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支持;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在认知学徒模式下对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在教学行为及其信念、思维方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学生数据以及优秀教师教学行为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优秀教师教学的行为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设计。国外大学一些成功的循证实践教学案例也值得借鉴。如哈佛大学社会学系非常重视循证实践,他们采用民族志、深度访谈、档案工作、高级统计建模等方法,将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与现代观点及方法技术相结合,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供原创性的观点和建设性解决方案。教材中的知识点—线—面—体结构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探索和应用。在教材的相关章节都会呈现关键知识点,如有关贫困、贫富差距、移民与种族、健康与人口、性别和文化、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与知识点相关的有理论和案例,还提供各类社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哈佛的社会学课程既体现学科核心概念和方法,又具有交叉整合特点,所培养的立体型专业人才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大学接收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科研资助,助力知识创新、教材建设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研的资本化趋势并没有损坏大学教师的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反而使教师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感和价值感,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学习者成为研究者时,他们会对自己所学课程及教学准备情况进行自主评估并做出理性决策,而这些评估需要建立在专业理论和实证数据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态的视角考察学科主题—方法—案例—实践之间的共进关系以及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共进关系。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时通常采用观察、个案、访谈等现象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影响儿童某种心理发展的因素时,往往采用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相关研究旨在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和共变关系,并对其相关程度进行描述,有时需要考虑中介变量的作用;心理实验研究如反应时、错误率、智商、感觉剥夺、关键期(爬梯实验)、神经活动与脑电研究、潜能开发等目前又有了诸多新的应用领域。在研究人的行为偏好与情感、动机、性格的关系等方面时,还可以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学生需要明确哪些主题采用哪种方法更具有适切性,进而对已有的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系统审察,真正把握学科的概念体系、精神实质、思维方式以及责任使命。

应用大数据资源以及相关的调查、统计、可视化、预测分析等方法,评估学科发展生命周期,及时发现新的生长点、连接点和创新点,形成良性学科生态;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反应与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进提供依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课程和教材的知识图谱,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教材内容的逻辑性、一致性和层级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课程和教材的文本进行挖掘和分析,发现其中的创新性和生成性,提取关键词和主题,为课程和教材评估提供指导;利用大数据基于产出视角进行学科和人才评价;利用大数据及时进行学科需求与发展趋势预测,动态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培养方案,形成自适应共进机制,引导社会需求,推动创新发展。

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生态评估时要充分考察学科独特的范式和特色,社会科学可以融入多学科视角和方法,但如果过分强调学科综合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可能会消减自身的特色和价值。由于人文学科研究的性质和方法,其对国家治理的直接贡献可能不如社会科学或其他学科显著。因此,要想充分利用人文学科的力量为国家治理服务,需要对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的评估和审查。人文科学更重视体验性、陶冶性和价值性,诸如对正义、勇气、谦卑和虚伪等价值的讨论与判断更多依存于具体的语境及经验体悟,还可能受同情心等情绪情感的影响,所以自然科学所遵循的因果判断在这里往往是靠不住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中的经验体悟、移情体验、社会观察、扎根研究、深度访谈等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语言表达、修辞、逻辑与研究过程同等重要,从而使人产生共鸣和共同行动。必要时辅以统计与可视化、设计与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所收集的证据加以处理,以增强说服力和传播力。

大学知识供给侧可以改革传统的教材供给模式,利用大数据资源为学科建设提供精准、前沿的知识服务,并且将理论向产品转化,实现知识的物化过程。通过基于工作场所积累的大数据,融合网络大数据,提升大学在学科资源建设、开发、供给以及产品开发、服务等环节的能力。师生可以结合不同学科需求自建专门数据库,加强各数据库之间的连接与共享,加强优质学科资源传播与共享,缩短数据向知识、智慧、产品、方案的转化周期。

加强大数据语境下大学课程与教材有机融合新形态研究。采用“理论精华+知识图谱+学案导学”的呈现方式,使知识动态化、可视化、生成化;通过背景介绍和模拟仿真再现历史语境;利用仪器和材料,说明工具与取样、方法和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和适切性;研究过程设计与操作流程的可视化,能帮助学生明确设计的基本框架及理论依据,更好地掌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数据的实际收集与处理分析、结论与讨论,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并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利用知识图谱呈现科学原理在各领域的应用史,展示科技发展动态图景;“原理+典型+练习题”学习资源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运用知识原理,并迁移到创新创业项目中。

通过开放存取数据,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数据,从而了解当前知识的新趋势,弥补教材知识陈旧等问题。通过利用计算机专家系统程序,可以有效地生成新的学习文本,从文本中提取特定项目(如语素、单词或短语)并打印出来,以便于快速扫描和对照,从而帮助学生更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例如,历史学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知识图谱、“元宇宙”技术进行学科知识的聚类和可视化,为学生进行历史探索提供模拟真实场景,提高探索的科学性和效率。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历史文化影视作品的制作、古文物的修复、博物馆的建设、文化资源开发等,并且加强产学研合作,在保证专业性、高深性的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新文科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承其学术理念和人文精神,将知识生产和文化服务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证据基础上,树立独特的学术品牌、文化品牌和创新创业品牌。

知识“碎片化”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了更好地发挥知识的学术传承价值、育人价值和创新价值,需要持续地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去粗取精,打造学科经典。大型语料库及语料库检索统计功能为教材评估及知识系统化提供了新方法、新工具,拓展了视野,提高了精准度和可预测性,加强了学科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研究。通过大型语料库的使用,可以收集并整理大量的文献、论文和研究成果,通过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手段,提取出其中的关键词、主题和概念,并建立知识图谱和概念模型,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整理和精细化管理。此外,语料库检索统计功能还可以为教材评估和知识系统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帮助教师和学者了解学科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优化教材和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教师在应用新技术建设教材新业态的同时始终要明确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概念体系,避免信息冗余和思维的过度发散,及时对知识进行概括提炼并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新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新文科建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Critical)、创造力(Creativity),利用新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咨询服务(Consulting),同时要加强与科学共同体的交流(Community),形成合作共进学科文化(Culture),即5C。学科建设是个“接力赛”,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新生力量,这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学科建设还需要加强科学共同体建设,加强学术交流、学科自治,鼓励富有建设性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加强产学研及跨学科合作,形成共进机制,打造学科高地。充分利用优质在线学习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发挥优质师资队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形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师资—学习资源—学习者—学习平台多要素相互匹配和协同发展的生态模式。在新媒体和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人文融为一体,再现人类知识生成创新图谱。要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加强技术指导及工作融入;加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融合共进,加强监测评估与数据伦理、学术伦理建设。新技术语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创新者和评估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咨询服务,包括特定领域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研究方法、职业发展等方面发展的咨询服务。

以上新文科生态治理SEEDS-5C模式研究只是一个框架,今后还要结合具体专业门类和学科继续深化学科生态治理理论和实践探索,不断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要特别关注新技术语境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为建设中国式新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动力体系而高瞻远瞩、精耕细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